
影片《神秘失蹤》是導演喬治.斯魯依澤于1988年拍攝的,公映后廣受好評,在IMDB上評分更是高達8.1分。五年之后,喬治.斯魯依澤又拍攝了《神秘失蹤》的好萊塢版本,結果卻遭到了影評人和觀眾的批評。為什么影片只是更改了結局,得到的口碑卻相差如此之大呢?
第一版的《神秘失蹤》有影評人把它評為近20年來最好的恐怖片,但也有人認為影片一點也不恐怖,既無血腥的場面,也無驚悚的元素,甚至有人覺得導演在交待荷蘭人度假這條主線時,把法國化學教師(也就是兇手)在自己的鄉間別墅用麻醉劑麻醉自已作試驗、如何演練劫持過程等細節也作了交待,這等于是放棄了制造懸念,讓觀眾提前知道了兇手,知道了劫持的手法。殊不知這正是制造懸念的方法,按照希區柯克的理論,有兩個人在房間里談話,突然桌子底下的炸彈爆炸了,這整個過程只能給觀眾帶來驚嚇,觀眾或許能持續15秒鐘的紫張。如果同樣的場景,先拍另一個人進房間將炸彈藏在桌子底下,并將炸彈定時在10分鐘后,然后兩個人走進房間卻沒發現炸彈,仍然是坐下來談話,并不時插入一個掛在墻上的時鐘的鏡頭,隨著時鐘的指針不停地走動,觀眾會在接下來的10分鐘里陷在這一懸念造成的焦慮和不安中。
這就是懸念的制造,通過把角色即將陷入危機的情節透露給觀眾,但劇中角色卻毫不知情,這樣導演和觀眾之間形成一種“共謀”。觀眾會自然而然地為劇中角色的命運焦慮,抑或陷入危機是否會預期發生、危機的制造者是誰等問題的猜測中?!皯夷畲髱煛毕^柯克在影片中向來都喜歡將答案提前告訴觀眾,比如在《迷魂記》中間部分就揭曉了朱迪與瑪德琳是同一個人,為此還引發了爭議,因為在原著中這個真相是最后才被揭穿。還有《奪命狂兇》、《西北偏北》也都是將真相預先透露,使得觀眾將注意力集中在哪些無辜主角的命運決擇上。
制造懸念的最好方法是利用限定的時間和封閉的空間,近年來一些熱播美劇的編劇將這種方法用到了極致?!对姜z》就是典型的例子,邁克爾一次次在限定的時間里成功地從守衛森嚴的監獄里逃脫出來,就是在利用限定的時間和封閉的空間制造懸念。在第一季里,觀眾老早就知道林肯被判了死刑,邁克爾必須趕在死刑執行前把林肯救出來,劇中的反派則想方設法想讓死刑提前執行,而觀眾則跟隨著角色在分秒必爭的境遇里飽受剪熬。第二季,雖然失去了監獄這個封閉空間,但逃亡路上每次都必須在追捕的警察趕到前離開,爭分奪秒,險象環生。第三季,編劇故伎重施,把邁克爾投入到更加兇險的索那監獄,必須在限定的時間把魏斯救出來。第四季,換了個花樣變被動為主動出擊,從逃離監獄變為在限定的時間內潛入密室取得錫拉。當然設置懸念還需要智慧和技巧,關鍵還要讓觀眾知道角色所處的境遇或危機。正如《神秘失蹤》里我們看到兇手為劫持所作的演練,就開始為女主角的命運擔心了,至少影片的前半部分我們會猜測女主角是否會遭到劫持。
《神秘失蹤》中女主角失蹤后,導演依然可以有很多選擇來營造影片后半部分的懸念以吸引觀眾,比如兇手是否會被找到,兇手的動機是什么。但是導演喬治-斯魯依澤卻讓兇手與男主角相遇了,并且是兇手主動與男主角聯系見面。然后兇手談起了如何在加油站劫持女主角,以及如此做的動機等幾乎所有觀眾想知道的答案。就在我們以為導演放棄懸念的制造,將真相大白于天下時,導演推出了最后的懸念。他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對女主角遭劫持后遭遇的關注上來,這也是片中兇手引誘男主角的理由,兇手承諾只要男主角喝下迷藥,他將親身體驗女主角所遭遇的一切。
關于這最后懸念的形成,導演在影片開始就作了輔墊,那就是女主角和男主角談論的關于囚禁在金蛋里的夢。至此,導演已經編織了一個完美的陷阱,就等著觀眾往里面跳。那么觀眾為什么會被這個懸念吸引呢?因為有太多的電影是靠逆轉懸念的結果來制造戲劇效果的,觀影經驗使觀眾產生了期待的希望。一旦我們專注于某部影片,既使故事無趣、老套、毫無新意,我們依然會被情節所吸引,因為我們若想知道結果,除非影片結束,否則別無選擇。
電影敘事其實就是編導和觀眾之間進行的一場復雜的游戲。觀眾對情節的接受很少是采取被動姿態的,通常始終是處于主動地位。觀眾經常會質問影片的敘事,為什么男主角會這么做?接下來女主角會做什么?而影片的情節越復雜,觀眾反應越敏捷,分析、篩選、推理影片中出現的線索、證據、動機等,并且時時警覺,以免給影片中故意設置的情節誤導。通常講究敘事的電影會設置重重困境或懸疑,然后制造出乎意料的逆轉,以曲折的情節取勝。
而導演喬治-斯魯依澤在第一版的影片中并非追求敘事的技巧,反而淡化影片情節的波動,減少懸疑的設置,將觀眾的注意力從對情節的猜測上,引導到對男主角心情的體會上,去感受男主角痛失女友的失落感,那種近乎瘋狂尋找未果的無奈,以及聽聞到兇手僅為證明自己能否做邪惡事情的犯罪理由時的震驚。這樣一部注重心理體驗的影片,導演在拍好萊塢版本時,并未改變整體的敘事框架,只是改變了影片的結尾,讓男主角的新女友把他從兇手那里成功地解救出來。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典型的大團圓結局,雖然滿足了觀眾的期待,但影片整體基調卻沒有改變,所以只能淪為三流的驚悚片,成為好萊塢眾多工業產品中的一個。
修改后的結局無法使《神秘失蹤》的好萊塢版本成為一部出色的驚悚片,但正是第一版的結局成就了一部杰出的心理恐怖片。影片沒有大開大闔的情節以及刻意壓制的敘事方式帶給觀眾壓抑的觀影感受,影片在結尾處構建的最后的懸念,暗示轉折的契機,誘導觀眾吹起希望的肥皂泡。最后卻殘忍地打碎觀眾的期待,正如希區柯克那樣在《破壞》中將男孩炸死,或在《海角擒兇》里破壞分子成功地將軍艦炸毀。這在銀幕上是非常罕見的,但在觀眾那里卻收獲了驚人的戲劇效果。觀眾飽受壓制的情緒瞬間轉化為巨大的震驚,心里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深深的失落感使觀眾對影片男主角宿命般的命運感同身受,空留下一聲聲嘆息。